北京雀斑网上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

寻找好中医,你附近或看过的好中医

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年10月文章排行

编者按

“道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古代江南医门世家秘传伤寒论,传方不传量,可见药量差别与疗效干系匪浅,本文探究药量药性的本质,阐述阴阳转变规律方是中医不外传之谜,苦心孤诣,实乃中医佳作。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

一、基本概念

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

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

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

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向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

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

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今有缘者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不辱歧黄之旨。

****

“人心”为用药者之心,用药之人要明阴阳转化之理,正所谓阴阳同根。如举例的水,你要它呈阳性,它就是阳性,你要它呈阴性,它就呈阴性,全在人应用。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

再比如咖啡,少量喝时能促进睡眠,多量喝时就是兴奋了。有些人体质不同,多喝促进睡眠,少喝却兴奋,奇妙啊!记得王洪图在讲《内经》时也曾感言,治疗失眠与多眠用的方子是一样的都很有效,但剂量却相差很大,就是这个道理。常言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了。

中医是取象比类的科学,多观察自己的周围,随处都是大道。

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

◎药性阴阳论

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

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

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

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

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编后语

本文的第四部分探讨“中医时间观与用药”,联系运气学说、季节、时节、日期节律等探讨了不同疾病、病位等的用药,阐述了用药的奥妙。在如今普遍采用大方的情景中,揭示中医用药的一种思维路径,值得探索。

本文首载于“伤寒论bbs”,作者duck。

来源:“中华文本库”,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生命在于运动,究竟怎样运动才最好?★★★

中药存放越陈越好吗?★★

这年代,小孩身体大多是吃垮的★★

谈谈肺癌治疗中的所见所闻

神奇的“气色形态手诊法”

脑病(10)-头痛(1)

肺经--人体最容易受伤害的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花粉

许多癌症都是富营养化的结果,越乱补只会越差!北方人囤的白菜是竟然是——抗癌圣手!★★★★★★

每天小便几次,暴露了你的健康状况★★★

腰痛就是肾虚么?★

“腰突”患者的日常保健★

“妈妈,我没有腰!”:孩子无“腰”不可信

爱护头发,古已有之

人体经络是养生治病的最好捷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芦根

23岁,癌症晚期:对自己不好,真的会死!★★★★★★★★

人民日报提醒:这个儿童药不要再吃了,几个月前已被注销!很多地方还在卖★★★★

是医术还是魔术?针灸这样治愈外国友人的老腰痛

治疗腰背痛的奇方:独活寄生汤★★★

传承多年的救急良方,只有3味药,效猛力彰!★★★

脑病(9)-癫痫

体质不重要,阴阳平衡才健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决明子

洗澡时越爱洗这里,寿命越长久!80岁老中医用了一辈子~★★★★

流传几百年的手诊歌诀,面诊歌诀,一看就会,果断收藏!(附视频)★★★

为什么要“爱你就像爱饭菜中的盐一样,不多不少”?

闲话巧克力的中药意义★★

中药绝学:川芎一味,国医大师妙用化神奇!★★

脑病(8)-美尼尔氏综合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你知道吗?手掌青筋的秘密!★★★

李玉奇:临床60年观舌、诊脉绝技总结★★

肺癌是被“气”出来的,何解?★★

千古名方小柴胡汤的解析运用★★

补肾鼻祖:金匮肾气丸★★

脑病(7)-高血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松节

===================================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前文章总排行 文章总排行二

==================================

热文推推荐

在线购买《求医不如求己大全集》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针灸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推拿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本草书籍在线购买

中医本草书籍在线购买

中医本草书籍在线购买

中医本草书籍在线购买

中医本草书籍在线购买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汇总

年6月文章汇总

年5月文章汇总

年4月文章汇总

年3月文章汇总

年2月文章汇总

年1月文章汇总

年12月文章汇总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qxzgx/10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