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法方药商宪敏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
导读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代表的外分泌腺体的炎症是造成本病口干、眼干等临床表现的基础。该病属中医“燥证”“燥痹”等范畴。(策划编辑/秦丹责任编辑/冯欣宇) 商宪敏为北京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治疗痹证疗效显著,在运用中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2.4 气滞血瘀型 临床特点:两颐肿大,口干咽燥,饮不解渴,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目干涩无泪,畏光眼红,面色白或黧黑,皮肤发斑色暗,胁胀痛,肢体末端遇寒后发白青紫,躯体可见红色斑点,或散在多发,成簇成片,多见于下肢。舌青紫或淡暗,有瘀点,少津,脉细涩。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活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牡丹皮、地黄、当归、赤芍、白芍、川芎、柴胡、桃仁、红花、莪术、延胡索、鳖甲等。方中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本草纲目》592-593云:“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药品化义》云:“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肝藏血,用此清热凉血。……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而无补。”白芍味酸入肝,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止汗,与甘味药物配伍能酸甘化阴、滋阴生津。《本草求真》记载:“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两者相辅相成,共奏敛营阴、行血滞之效。 2.5 燥毒内伤型 临床特点:口干唇燥,干食难以下咽,舌裂碎痛,口腔溃破,眼干泪少,目涩痒痛,视物模糊,形体干瘦,汗液减少。舌质干红,苔少或有碎裂,脉多细涩。治法:清燥解毒、增液护阴。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牡丹皮、生地、赤芍、玄参、土茯苓、升麻、山慈菇、天花粉、生甘草、石斛等。方中水牛角苦寒,可清心、肝而解热毒,直入血分而凉血。配伍生地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玄参可凉血滋阴、泻火解毒、清肺热、补肾水。《本草纲目》526-527记载:“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配伍甘、淡、平之土茯苓既能解燥毒、利关节,又能健运脾胃。 3 临床常用方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商教授认为以口干为主症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多阴虚、气虚两型并见,以阴虚为内燥之根本,气虚亦是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病机,李东垣提出“气少则津液不行”,即气虚则水津不得上承诸窍。故在临床治疗中,商教授总结出以养阴益气法为主治疗该病,方以生脉散加味,药用生百合、石斛、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女贞子。方中生百合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润肺止咳。石斛滋胃肾之阴,可生津除热、明目强腰。太子参可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其益气而不温燥,清润而不滋腻。麦冬可养阴清热、润肺生津,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入胃以养胃液,既能滋阴润燥,又能防燥热伤阴。五味子可敛肺止汗、生津止渴,能滋肾经不足之水,又能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黄芪补气固表,取补气生津之意。女贞子可滋补肝肾、明目乌发,药性平和,药效缓缓而发,正针对本病病程缠绵、阴虚日久、邪毒渐深的特点。 随症加减:兼燥火内热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骨蒸潮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白薇;口干咽燥者,加芦根、五味子、乌梅;喉中凝唾者,加玄参、青果、桔梗等。伴有关节疼痛者,加秦艽、金银藤、川萆等;低热缠绵者,加地骨皮、龟甲、白薇、秦艽;目疾重者,加青葙子、谷精草、菊花等。 专家介绍 商宪敏教授、主任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余年,擅长诊治风湿病、肾病、心肺疾病、老年病及疑难杂症。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病、颈腰椎病、肾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肾衰竭、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支气管炎、代谢综合征、疲劳综合征、亚健康、胃肠功能紊乱、便秘、高脂血症、肥胖、失眠、抑郁症、痛证及免疫性疾病疗效显著。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挂号费: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商宪敏教授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xiangx.com/qxzgx/1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展览预告雨山问道鞠慧水墨与当代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