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一直弘扬尊老的美德。两千年前儒家经典,已经阐述了尊老。当前的小学校园,一般都会有尊老爱幼的宣传板报或者标语口号,小学生基本都学过“尊老爱幼”,能做到脱口而出。尊老是合理的尊老是孝道的核心要求。百善孝为先,孝首先体现为“子爱利亲”、“善事父母”。儒家经典《孝经·孝治》:“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古代帝王家天下,如果黎明百姓都守孝道,那么这种“感情”很容易移植到帝王身上。老百姓都孝顺,最终就会听终极大家长——帝王的话,帝王的江山就能代代传。孝道离不开政治的范畴,本质上仍是一种管理理念。《孟子·梁惠王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尊自己的老年亲属,演绎为尊敬全天下的所有老人。尊老,成了孝道必然要求。尊老是古今中外的主流美德。人是感情的动物,大多数民族对曾经哺育了自己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有敬意,并给予一定的照顾。现代的养老金制度,对老年人给予了极大的尊重,是社会面上的“尊老”。现代养老金(退休金)制度首先由西方人设计并推广,可见西方人也尊老。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对衰老死亡都会有畏惧,都不希望自己老了后就被无情淘汰。因为自所不欲勿施于人,尊老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尊老是人类的朴素价值观,也是现实的需要,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人的自私,把老年人、老同志拔得太高了。某些人因为怕自己老后凄惨,拼命给老年人福利,以便自己退休后也可以享受待遇。尤其是单位,临退休提级别,退休后的工资比在职的人还高。还有人是为了博得尊老的美名,对老同志不安排工作,主动为老同志“减负”、“提待遇”。很多老年人也倚老卖老,不体谅年轻人,甚至讹诈年轻人。很多单位,快退休的老人干脆不来上班,吃空饷。网上有一种说法“坏人变老了”,老年人的傲慢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优待已经让晚辈反感。老年人不应该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养老金或退休金可以由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的社保积累,一部分是财政转移,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单位津贴(有些老人没有原先单位给的津贴)。有些老人当年并未缴纳养老保险,统筹进社保后照样领养老金。有些老人虽然交了养老社保,但财政仍然给予了补贴。从资金面上将,养老金不全是个人的积蓄,社会是给了支援的。就算资金可以积累,物质一般不可积累,例如人不可能将自己年轻时候生产的大米、蔬菜保存几十年等到自己老了再用。工业品保质期长一点,但也存在过期和淘汰。从物质的角度,不再劳动的老年人,其用养老金消费,实际上耗费的是同时代其他劳动者生产的物质。老年人的定位要科学很多老年人不用干活,生龙活虎,拿着好几千乃至过万的养老金。而苦逼的年轻人,熬夜加班才拿着四五千的收入。有些家庭,干活的年轻人收入低,不干活的老人收入高,年轻人反而要老人赞助,很讽刺。年轻人压力大,不敢结婚不敢生小孩,拿高薪的老年人却载歌载舞游手好闲。据报道,艾滋病高发的其中一个群体是老年人。我国当代的老年人,并没有特别大的功劳。当今社会的进步,科技主要是国外引进的,财富主要是年轻人在创造。多数老同志的思想观念落后,技术本领低下,全方位不如人,并不能指导后生,还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问题,老姜老油条。老年人优厚的待遇,让年轻人心不服。年轻人不禁要问,老人何德何能,得了便宜还卖乖?尊老爱幼是相辅相成的,过于尊老,爱幼就少了。社会的蛋糕就这么大,这边分多了,那边就分少了。把老年人摆得太过,老年人飞扬跋扈,社会充满戾气和暮气,年青人的积极性被打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qxzgx/1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