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好治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4.html

目录

一、西湖龙井茶的四大价值

(一)自然价值

(二)历史价值

(三)人文价值

(四)社会价值

二、西湖龙井茶的十二大功臣

(一)谢灵运——传说天台引种西湖

(二)陆羽——首次记载西湖产茶

(三)白居易——西湖烹茗景观营建

(四)林逋——西湖名茶诗词描述

(五)辩才——龙井植茶煮茶论道

(六)苏轼——西湖茶禅文化融合

(七)虞集——龙井品茶赏景游记

(八)高濂——西湖双绝首次提出

(九)乾隆——龙井采茶封赏御茶

(十)周大风——创作西湖采茶舞曲

(十一)王卓再——总结十大炒制手法

(十二)陈文怀——主持育成龙井43

▲西湖

自古西湖多茶客,湖山有幸结茶缘。西湖山水、龙井绿茶与历代湖畔爱茶人,这三大组合,在中国任何一地都难再复制。

天下西湖三十六,全国湖泊风景名胜区有二十多个,其中也有产茶的,唯有杭州西湖产茶最著名。龙井茶依傍钱塘江,受惠于西湖山水,才有其非凡的品质,钱塘江以南地域也产龙井茶,但是“橘逾淮而北为枳”,那就不是“西湖龙井”了。

佛教文化在西湖起源早,影响大,积淀丰厚,对茶在西湖的引种、栽培起到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白居易、赵抃、苏轼、徐渭、袁宏道、张岱、袁枚、吴昌硕、马一浮、梁实秋、汪曾祺、陈从周等众多历代爱茶的文人雅士,接踵集聚于西子湖畔,都因为湖光山色之间还有龙井茶而停住脚步,放缓节奏,品茶咏赞,或诗文酬唱,或绘画作书,他们赋予龙井茶丰富的精神文化。

对西湖龙井茶的闻名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有十二大功臣。

▲谢灵运

?(一)谢灵运——传说天台引种西湖

灵隐、天竺二寺茶树的来历,有传说是大诗人谢灵运从浙江天台引种过来的。

谢灵运年少时,曾被寄养在钱塘(故县治在灵隐附近)的杜明师家中。北宋晏殊在《舆地志》中记述说,有一晚,杜明师梦遇有贤人自东南相访。次日,灵运便来到灵隐山中了。

人们因此将飞来峰上杜明师梦会贤人的一处亭子,命名为“梦谢亭”。巧合的是,陆羽在他撰写的《灵隐天竺二寺记》中说:梦谢亭一名客儿亭,在灵隐山间。

▲灵隐

浙江天台华顶山上,至今有辟自汉代名道葛玄的茶圃。苏东坡的西湖茶诗名篇《送南屏谦师》的诗中说到:“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在?”“天台乳花”,借煮茶之沫而指谢灵运当年在灵隐时曾常常饮用的“天台白乳茶”。

这个传说是否可信?有待探讨,不过近年在浙江大学留学的韩国茶学博士生李恩京,运用生物遗传学和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韩国双溪寺茶和浙江天台茶、西湖龙井茶进行比较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在茶树的外表形态如性状结构、叶片形状和对生数等方面,还是从相对更具稳定可靠性的茶籽和花粉的显微结构及遗传性状等方面,三者之间都惊人的一致和相似。

这说明韩国茶起源于浙江天台山的历史记载是有根据的,同时也可佐证灵隐、天竺二寺茶与天台山茶的亲缘关系。

▲陆羽

?(二)陆羽——首次记载西湖产茶

陆羽(-),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善茶道,公元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

陆羽因安史之乱,随难民流落南迁,为撰写《茶经》,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采集茶叶资料。陆羽曾在杭州西湖、余杭苕溪等产茶区考察,并记录了西湖山水形胜,写有《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文章(均已失传)。

西湖出产的茶叶,在中国茶史上是后来居上者,当灵隐、天竺二寺产茶知名于世时,已经进入中唐时期,但当时西湖茶的品质却被陆羽排在二、三流:“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茶经·八之出》)。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载有“钱塘灵隐、天竺二寺产茶”,并将之定为全国名茶之一。这是杭州出产茶叶最早的文字记载,从栽种、炒制、饮用等方面看,后世龙井茶实为起源于天竺、灵隐寺所产的佛茶。由此,陆羽可为识得西湖茶的第一人。

▲白居易

?(三)白居易——西湖烹茗景观营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不仅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善于鉴茶识水的高手,自誉“别茶人”。

唐长庆二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执掌一州大权的行政长官)任上,大力疏浚西湖,修筑湖堤,政余闲暇则轻裘策马寻幽探胜,赋写了大量诗篇,对发扬西湖风光的美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识茶和爱茶,白居易颇为自鸣不凡。他对自己的烹茶技艺也充满自信,譬如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道:“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别茶人”,意即识得佳茗的茶人。

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两年中,西子湖的香茶与清泉,受到政绩与才情皆称超绝的这位老“市长”的迷恋。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留下了西湖茶的源头,那么,白居易的《招韬光禅师》诗,则为西湖留下了一段汲泉烹茗时间上最早的佳话: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白居易以为,刺史府的一瓯茶,足以邀韬光禅师入城。可禅师却更看重滚滚红尘之外林泉岩壑的清幽宁静,他对于刺史大人的“诗招”无动于衷,而是以诗笺答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谦恭、潇洒之中,暗藏友好的揶揄,犹如好茶往往带着一丝微苦,而清馨与随和也蕴含其中。

读罢诗笺,白居易会心一笑,便亲自渡湖,上山,与韬光禅师共度了一段诗、茶因缘的好时光。如今灵隐寺西北巢枸坞韬光寺里的烹茗井,便是他们两位煮茶共赏、促膝谈禅的旧景遗迹。

▲吟咏湖山

从上面这段西湖景与茶同在发轫时期的史事,可以推想:白居易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学巨匠,既是发现、保护和传播西湖美景的“第一功臣”,又是最早参与西湖风景名胜与茶互动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公元九世纪,当白“市长”在西湖最早的茶叶产地灵隐山中与韬光禅师一起品茶、咏茶之际,不经意间,已经给西湖留下了最古老的茶景观与茶佳话。一口井,一次烹茗,开启了西湖与名茶此后多年相互包融、相互依存和相互推进的历程。而且,在此后千余年间诸般西湖茶事活动中,这种包融、依存和推进,不断得到人们的效仿、传承和弘扬,至今,其流风余韵仍然浸润在西湖的山山水水之间。

▲林逋

?(四)林逋——西湖名茶诗词描述

林和靖(-)名逋,字君复,浙江奉化人。40多岁时,他到杭州孤山结庐,从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足不入城20年,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林和靖也是爱茶之人,他的《尝茶次寄越僧灵皎》诗写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白云茶产于白云峰下,为绿色散茶,谷雨前后采摘,茶芽挺秀如旗枪,冲点后汤沫如湖上积雪,茶过三巡仍色犹未尽,无怪乎白云茶为当时的贡茶。

林逋诗中的“两枪”、“金粉”、“琼花”,均喻指不同的茶。晚唐释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诗中,即有“旗枪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之句。“枪”,喻指茶芽尚未舒展而呈现的尖锐形状;“旗”,喻指茶的叶舒展如旗。后世杭产绿茶有“旗枪”一品,其在西湖本土的名源,应出于此。“腻绿长鲜谷雨春”一句,是传存到今最早描述和记录西湖茶特色的文字之一。“腻绿”,讲到了西湖宋代茶的色泽与质感;“长鲜”,传达了其品性优点所在;“谷雨春”则不独西湖茶,也是所有绿茶佳品采制至关重要的时令讲究。

▲辩才

?(五)辩才——龙井植茶煮茶论道

辩才(-),俗姓徐,名无象,法名元净,佛教天台宗著名高僧。传说他刚生下来时,左肩上长有一团肉髻,其形状仿佛袈裟条,九九八十一天后才消退,后一生事佛,享年八十一岁。

辩才禅师曾主持上天竺20年,元丰二年()68岁的他因不堪承受繁忙事务,决意退居南山龙井寿圣院。在此退闲终老13年中,与苏轼、秦观、赵抃等名流煮茶论道,吟诗作赋,过着风雅、闲静的晚年隐居生活。

▲辩才与苏东坡

辩才退居的当年,元丰进士、词人秦观到寿圣院拜访,并写下了《游龙井记》一文,后由大书法家米芾书碑刻石,成为寺中一宝。

元丰七年,杭州知州赵抃再次到寿圣院拜访辩才,在辩才的陪同下到龙井亭品茶叙旧。为此感慨万千,赵抃写下《重游龙井》:湖山深入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珍重老师迎厚意,龙泓亭上点龙茶。对赵抃的赠诗,辩才赋诗唱和:“南极星临释子家,杳然十里祝青华。公年自尔增仙箓,几度龙泓咏贡茶。”诗中同样茶香弥漫,而且还特别提到“贡茶”。依据当时西湖茶品出产的情况和辩才长年居留上天竺的经历,有理由认为这款“贡茶”,很可能就是指辩才从上天竺引种到寿圣院的“白云茶”。

▲苏轼

?(六)苏轼——西湖茶禅文化融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杭州藉香居茶室曾将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与《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相配,构成一副神韵绝妙的对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美妙的诗句流传至今,依然被人们赞不绝口。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信不疑,留下了“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的诗句。

苏东坡与西湖有缘,被称为“西湖长”,他与西湖当时的不少高僧成为方外至交。北宋元祐四年()七月,苏东坡第二次来到西湖,出任杭州知州。《苏轼文集》卷19中记录了他与诗僧道潜的一段佳话。

余谪居黄,参寥子不远数千里从余于东城,留期年。尝与同游武昌之西山,梦相与赋诗,有“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之句,语甚美,而不知其所谓。其后七年,余出守钱塘,参寥子在焉。明年,卜智果精舍居之。又明年,新居成,而余以寒食去郡,实来告行。舍下旧有泉,出石间,是月又凿石得泉,加冽。参寥子擷新茶,钻火煮泉而瀹之,笑曰:“是见于梦九年,卫公之为灵也久矣。”坐人皆怅然太息,有知命无求之意。乃名之参寥泉,为之铭曰:

“在天雨露,在地江湖。皆我四大,滋相所濡。伟哉参寥,弹指八极。退守斯泉,一谦四益。余晚闻道,梦幻是身。真即是梦,梦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夫求何神,实弊汝神。”

——《参寥泉铭并叙》

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一炉西湖好茶,让苏东坡感叹自己前世就是西湖智果寺的寺僧。

当年秋天,苏东坡到葛岭宝严院游访,诗僧清顺(字怡然)以垂云新茶招待他。苏东坡以“大龙团”回赠,并赋诗《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以记此事,诗中云:“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从诗中看,当时的垂云新茶外形如“雀舌”,当属嫩芽散茶。

▲孤山

苏东坡又赋《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勤师”,即孤山报恩寺(旧名“报先”)僧人惠勤。两年前,苏东坡来任杭州通判,行前,恩师欧阳修一再叮嘱:到钱塘后务必代为向惠勤师致意。故东坡到杭后行装甫解的第二日,即往孤山拜访勤师。今番重九又来拜会,勤师同臻阇梨一样,馈以“酽茶”。而细数来,当天东坡游湖上诸佛舍,已饮茶“七盏”(泛指量多)了,因此而在孤山报恩院留诗“戏书”于壁。

苏东坡在他的西湖茶景诗作中,还为来自西湖南岸佛寺的一位擅长茶艺的僧人“谦师”留下形象“特写”,同时也为西湖茶史保存了南山地带产茶的历史信息。

元祐四年()岁末,苏东坡作《送南屏谦师》诗,诗前加“小引”(一说是诗题)写道:“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十二月二十七日,闻轼游寿星寺,远来设茶。作此诗赠之。”

“寿星寺”在宝云寺东,谦师听说苏东坡将到此游览,特意专程“远来设茶”,可见这是一次十分认真的品茶雅集。苏东坡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

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苏堤

当时,苏东坡尚未疏浚西湖,苏堤自然也还未筑就。从南山到北山,最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是坐船渡湖。谦师“晓出”也就是一大清早过湖,看来心情极好,兴致极高。“来试点茶三昧手”,则说出了他心情好、兴致高的缘由——原来,谦师是一位点茶高手。“点茶”,即将茶碾磨成沫后用沸水冲点,以与“煮茶”相区别。这是当时品饮好茶的一种技艺。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茶之佳品(优质茶),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一般茶)也。”

今日里,谦师要到以出产宝云茶出名的北山,在“诗中敌手,茶中挚友”苏东坡以及僧友仲殊、清顺、道潜他们这边来一试“点茶三昧手”,可想而知真是难得的一展身手与绝技的好机缘呵。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说的是谦师作点茶演示时的茶具和茶汤。“兔毫斑”借瓷器的釉彩有“兔毫”般匀称细密的斑纹而极言茶具之精。“鹅儿酒”,即鹅黄酒,古人泛指好酒,苏东坡在这里借指谦师妙手所点茶汤的色泽非常悦目适口。

“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为全诗作结,表明苏东坡对谦师精湛的点茶技艺由衷赞叹和钦佩之意。他认为,谦师点茶技艺之高明,应当记载到“续茶经”之中,完全可以“名不朽”。

▲西湖茶园

苏东坡的这些西湖茶诗,不但直接赞扬西湖南山、孤山佛寺的僧人们,通过常年饮茶习禅,掌握了点茶、饮茶的高超技艺,以致让苏东坡这样精于茶道的名流也激赏不已,而且还让人得见那一时期,从孤山、南屏山到南高峰、赤山埠、虎跑一带的佛寺,以茶待客礼仪的盛行,寺旁山麓林地也已栽培茶树以供需求。也许,它们正是引种自灵隐、天竺等西湖茶的最早产地。西湖诸佛寺到北宋,随着茶香氤氲和寺僧的茶艺精进,同样已经跻身于西湖“茶之风景”的行列。

作者介绍

王建荣,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研究茶文化、潜心博物馆、专注旅游业近三十年。出版茶文化书籍数十册,策划百场文化展览及活动。

曾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杭州西湖景区旅游商贸局局长等职。

为分享其在茶叶、文博、旅游方面的所学、所见、所思,故开办《建荣茶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zyqxz/1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