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祖华鲁迅关于中国人的经验知识的意义
作者简介: 许祖华,男,年9月13日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年毕业于中国湖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国吉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国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年晋升副教授;年破格晋升教授。年赴美国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做访问学者,年回国。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鲁迅关于中国人的知识虽然内涵不同,有的是负面的知识,如对中国上等人、中国大众中的“看客”、中国文人中的某类人的知识,就主要是负面的知识;有的则是正面的知识,如对中国大众中的“脊梁似的人物”的知识和对中国文人中章太炎、刘和珍等人的知识等等,但都没有例外的是知识,并且是基于“事实”的经验知识。[1] 那么,鲁迅关于中国人的经验知识的意义何在呢?这是学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进行过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主体性意义 鲁迅关于中国人的经验知识的主体性意义主要表现为这些知识直接地反映了鲁迅关于中国人的意识,而且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意识。或者,换一种说法,鲁迅关于中国人的种种意识,无论是具有肯定倾向的意识,还是具有否定倾向的意识,都没有例外地包含在自己关于中国人的经验知识之中,也是在自己关于中国人的经验知识,无论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知识,还是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意识的存在方式是知识。”[2] 在意识与知识的关系中,一般存在着三种因果联系,一种是实践层面的“有”与“无”的因果联系,即,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才可能形成怎样的意识;反之,没有什么样的知识则一定无法形成什么样的意识;另一种是本体层面的因果联系,即,知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意识的真或假的性质;最后一种是价值层面的因果联系,即,知识的深浅、厚薄程度,直接决定意识所能达到的关于对象认识的程度,其基本的关系是,知识越厚实,意识也才可能越丰富;知识越深沉,意识也才可能越深入,其价值也越高,反之则低。意识与知识的这三种因果关系,是我们探讨鲁迅关于中国人的意识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重新审视鲁迅关于中国人的意识的一个新的角度,即知识学的角度。 鲁迅关于中国人的经验知识,不仅十分丰富,也不仅具有充分个性化的特征,而且也十分深沉。鲁迅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关于中国人生存、生活特性的经验知识,而且也积累了关于中国人精神特性的经验知识;不仅积累了关于中国人的现实状况的经验知识,而且也积累了关于中国人的历史状况的经验知识。从而,使他关于中国人的意识,既涉及古今,也涉及“灵”、“肉”;既注目于中国人的生活、生存问题,更注目于中国人的精神问题,由此构建了关于中国人的较为完整的意识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要素就是“国民性”,关于国民性的意识也就成为了鲁迅关于中国人意识的主要内容。 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意识,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的,一个是本体的层次,一个是价值的层次。在本体的层面,鲁迅揭示了国民性是什么及其具体的表现;在价值的层面,鲁迅表达了应该怎样的价值追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zyqxz/6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梁山烤肉漯河街最牛掰最好吃最香浓
- 下一篇文章: 药学人员必知种中药别名大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