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之星

李立敏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许多个不同的标签,来自血缘、地域、职业等等。

我也是如此。

不过有一点不同。

我叫李立敏,是一名志愿者。

关于我

我叫李立敏,是一名志愿者

李立敏,新疆鄯善人,国际关系学院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现已保送至本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新光平民发展协会副会长等。大一加入校青协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大二起先后参与和组织了支教、助残、校友服务、科技助老等常规活动,以及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北京田径世锦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先后被评为世锦赛“优秀志愿者”、海淀区“四星级志愿者”。在校期间先后获得本科生学习优秀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和学生工作与志愿服务奖学金以及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以及其他多个文体类奖项。

支教

“你的出现,让他的世界有所改变”

年9月9日,我从吐鲁番出发坐了三十多小时火车平生第一次来到北京。两个礼拜后的周三下午,抱着试试看的心思,我和其他十多位同龄人一起来到了石景山区台京学校。当时绝没有想到自己从此便和这里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学校门口那条泥泞的小路,以及快到学校时带队师姐对我们这群大一新生的鼓励,“你的出现,会让他的世界有所改变”。起初上课时,课堂纪律一直是个大问题,总有一些孩子不认真听讲甚至故意捣乱,后来下课了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交流,发现大家遇到的情况大同小异,还有位姑娘竟然被气哭了。回学校后跟几位师兄师姐一沟通,逐渐才明白过来,正常情况下在任何一堂课上,总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愿意听的,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另一部分孩子的问题。而且问题核心在哪里,核心还是在老师这里,如果老师自己没有原则,或者上课呆板无趣,那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们怎么能轻易坐下来认真听讲呢。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与几位朋友的交流讨论,按照“以形式吸引学生、以内容巩固学生、以爱心感动学生”的教学原则,课堂纪律这道难关终于被攻克了。

自那时起,每隔一周的周三,我基本都会准时坐地铁再倒公交最后步行前去与另两位同伴一起上五年级一班的班会课。后来,“五年级一班”成了“六年级一班”,我也进入了大二,成了校青协支教部台京项目组的负责人。支教的日子越来越长,日记本也一天天厚了起来,扉页里夹着的有孩子们画的简笔画,有圣诞节时孩子们写的字体歪歪扭扭的贺卡,还有第一次去那所学校志愿者们一起拍的合影。宿舍的书架上,一直摆着一个精致的塑料小沙漏,那是大一冬天上课时一个孩子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大二下学期我通过选聘成为校青协支教项目部部长,当然,我仍是一名志愿者。但此时我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台京学校五年级一班那40多个孩子,而是部门的多名志愿者,7个支教项目组,2所(后增加至3所)打工子弟学校和一个科技助老项目。虽然深知前路漫漫,泥泞坎坷是少不了的,但我也明白自己肩头责任重大,更没有忘记师姐当时跟我们说的那句话。一年多下来,我们在既有活动之余,先后举办了2次人民大学支教公益论坛,2次打工子弟学校系列家访,尝试创建并逐步推广了旨在加强院系青协合作、针对化提升课程质量的“支教项目分包制”,工作一点点做起来了,但前面的路依旧漫长。

诚然,我们很难改变这群孩子们的社会与生活处境。支教课程结束之后,他们可能还是他们,物质上一样的贫乏,课堂上一样的“顽劣”,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很难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得到真正的改善。可是我仍然相信,我们不经意的某句话语、某个动作,亦或某堂课的内容,可以给某个孩子的梦想以最后破土而出的力量与勇气。纵使仅有一个,已然心向往之。

新光

探索大学精神,,实现平民梦想

大二时的我,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志愿服务经验,但内心深处总感觉少了一点东西。直到许久之后才想明白自己少的是什么,是火热之后的冷静,是前行间隙的反思。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断断续续持续了好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zyqxz/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