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涵着儒、道、佛、墨、法、玄学等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巨大,且直接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曾经这样说过。

“要理解中国人,无论如何要首先理解道教。”日本一位研究道教的专家橘扑在《道教与神话传说一一中国的民间信仰》一书中,也曾这样强调过。

作为我国文化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学、佛教、道教,使我国文化形成了它特殊风貌。在我国士大夫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乃至心理性格中,既有儒、也有佛,也有道的痕迹。儒道佛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化现象,构成了中国文化史。

道教与中华茶文化的关系如何,现今这类文章甚少。其实,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甚大,道教徒们为茶文化的传播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道教茶艺乃是中国茶艺中的佼佼者。

道教是我国宗教之一,由东汉张道陵祖师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创立时,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道”。道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有着包罗万象的道教体系。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这吻合了人们发自本能的第一需要——生存;主张人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快快乐乐,这吻合了人们第二需要——享乐;主张高雅脱俗,不堕俗尘,过神仙日子,这吻合了人们第三需要——精神满足。因此,在古代中国有极大诱惑力,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道教与茶结缘由来已久。早在道教创立的初期道教经典著作里已有记载。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宗旨、哲理、仪式、方法的著作是《抱朴子》内篇,由东晋句容(今江苏)士大夫道士葛洪(—)所撰。据《临海县志》引《抱朴子·园茗》说:“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葛元(玄)是葛洪的从祖,汉代炼丹士。相传他从师左慈,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等书,在浙江临海盖竹山苦炼金丹术,从事养生之道。辟山植茗乃是为养生之用。

南朝梁代丹阳士大夫、道教领袖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他阐述了道教种种理论,建立道教的神谱。还搜罗了我国古代种种有关健身养气的资料,把“寿考之规”、“长龄之术”与老子、庄子以来淡泊自然、宁拙抱一的人生哲学结合在一起,系统地结合为“养性延命”理论,著有《养性延命录》一书,建立了道教养气长生理论。他还有《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是说汉代道人丹丘子、黄山君服了茶后才得道成仙的。

道教推崇茶,在《神异论》里还有这样一则故事:“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日:‘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馀,允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人山,获大茗焉。”

《宋录》云:“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日:‘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相传南朝道教奠基人陆修静曾“话茶吟诗”通霄达旦。凡此种种,道教名士钟情于茶,为茶著书立说,向人推荐,大茗,以茶招待来客,是将茶作为养生之道而竭力宣传、美化的。因此,有很大的诱惑力。这对饮茶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教把茶看得很贵重。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氏就是最早使用茶者,道教认为神农寻茶的过程就是在竭力寻找长生之药,所以道教徒皆认为“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茶是“草木之仙骨”。

早在晋代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就在《抱朴子》一书中留下了“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的记载。壶居士《食忌》也记载:“苦茶,久食羽化(羽化即成仙的意思)。”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徒中流传着很多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的传说。如《广陵耆老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位以卖茶为生的老婆婆,官府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没想到的是,夜间老婆婆居然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天台记》中也记载:“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这里的丹丘是汉代一位喜以饮茶养生的道士,传说他饮茶后得道成仙。唐代和尚皎然曾作诗《饮茶歌送郑容》曰:“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再现了丹丘饮茶的往事。

由于饮茶具有“得道成仙”神奇功能,所以道教徒都将茶作为修炼时重要的辅助工具。

根据《宋录》的记载,道教把茶引进他们的修炼生活,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还提倡以茶待客,提倡以茶代酒,把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至“驱鬼捉妖”的贡品及延年益寿、祛病除疾的养生方法,此举也间接促进了民间饮茶习惯的形成。道教徒之所以饮茶、爱茶、嗜茶,这与道教对人生的追求及生活情趣密切相关。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饮茶的高雅脱俗、潇洒自在恰恰满足了道教对生活的需要,所以道教徒喜茶就不言而喻了。另外,道教徒喜欢闲云野鹤般的隐士生活,向往“野”“幽”的境界,这也正是茶生长的环境,具有“野”“幽”的禀性,因此,饮茶也是道士对最高生活境界的追求。

道教很早就清楚茶叶具有轻身换骨的养生功效,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神仙结缘,饮茶与成仙的观念就密切联系起来。陶弘景《茶录》云:“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是传说中的汉代仙人,是最早涉茶的道教人物。《神异记》中也有关于丹丘子饮茶的故事。这说明至少在汉魏之际,茶与道教已有了某种联系。

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谣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个民族...

▲扫描微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qxzjj/1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