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雨扬如此朴素,那么静美
如此朴素,那么静美 文 卿雨扬 食柳芽 春来柳先发。垂柳大多生长在河畔,她是最早得知春的消息的。立春刚过,枝条萌生一层淡淡的鹅黄,走近了看,芽眼尖尖,像戴着一顶褐色的帽子。 过几天鹅黄转绿,叶芽顶掉了帽子,伸长出两片小叶来,这时节便可采摘柳芽为食。趁着早上,太阳还没照上柳枝,提着柳编的篮子来摘。 一片片地采太慢,快的话顺着枝条成串捋下来。采了半篮子,效仿古人食春,也为了尝尝母亲小时候春天常吃的野味。 采了半篮子,效仿古人食春 回家择去苞衣,洗净,滚水里烫过,凉水里浸泡。烫过的柳芽由嫩绿变得发黄,有点像绿茶泡开的颜色和样子,在水中一粒粒沉浮。备好葱姜蒜,辣椒丝……林林总总一堆配料。捞出柳芽加上配料搅拌,香味流溢,很让人向往。其实不然,配料还是熟悉的味道,柳芽除了涩涩的再品不出什么特征来,远不及吃惯了的蔬菜可口。 母亲小时候家里贫穷,青黄不接春三月,柳芽是鲜嫩的,也是终于能换换口味的,一个冬天的地瓜干煎饼就咸菜啊,脸色都吃得蜡黄。对母亲那一代人而言,开春的榆钱、柳芽、杨树毛子;荠菜,车前草,猫耳菜等等,都是无上的美味。这些来自春天的贻赠,并不是因为其鲜美,而是因为它们无毒,可以果腹啊。 剩下点鲜柳芽炒了茶。第一次手工炒茶,不出意料地炒糊了。黑的黑,黄的黄,不过味道还是不错的,闻起来有股子柳的清香,烟火的味道,还有春的气息。晾凉了装盒,也许不会泡来喝,只为存个念想。 采薇 采薇,多美的名字。念起它时,仿佛有个身材妙曼的姑娘,穿着清素的衣裳,挎着竹篮走在乡间小路上,篮子里装着“薇”——就是野豌豆苗。 《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这首像情诗的上古歌谣,描写的其实是战争场面,表达了长久征战的将士们思乡盼归的情结。 西周时期,“薇”这种植物便出现在诗歌里,人类食用野豌豆苗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它也被旧时人们称为“荒年粮食”。想来这样流传千古的美味,一定比柳芽强多了,柳树林立的河边,满地生长着野豌豆苗,这样的机会岂可错过? 篮子里装着“薇”——就是野豌豆苗 趁早上提着篮子,静悄悄走进了河边柳下“野豌豆田”。豌豆苗生得纤细柔弱,密密匝匝,一簇簇新绿可人。开始一根根掐,渐渐转变成一把把薅。一盏茶功夫掠了一篮子,顺带掐了几杆荠菜花。 操作手法和柳芽一样,择,洗,烫,凉水里浸着。这次不凉拌了,要炒着吃,配银耳、金针菇。烫过的豌豆苗绿丝绒一样荡漾在水里,鲜活与绿意消减,添了几分诗意。 和生菜、油麦菜一样的大火爆炒,入锅淋上醋。装上盘色泽诱人,银耳的白,姜丝的黄,米椒的红,豆苗的绿,五色陈杂却不显得纷繁。味道出乎意料地鲜美,每一种辅料也恰到好处地发挥其味,而豆苗的细腻绵软是其它菜蔬不可比拟的,何况它还带着远古的诗意。 “僧不可三宿于桑下。”如此美味,食过两次便罢。现在这些野豌豆们在河畔伸展着地盘,伸蔓、开花,串串粉紫的花朵好似风铃,叮叮当当和风说话,风念诗给它听:采薇南山下,忽忆千里人……长短句子里的情意,如同薇的样貌和味道一样,清素而不失妙曼。 椿树 椿树有两种,香椿和臭椿。香椿树通常种在房舍周围,方便人们采食。早春时节,风还冷着,香椿刚冒出一簇簇紫红的嫩芽,便被主人家小心采了,烫个滚儿拌上嫩豆腐,鲜死个人。 我家第一茬的香椿芽是舍不得吃的,小心采下包好了送到姥姥家,请姥爷先尝。等待春风遍野,万物生长了,香椿的叶也蹭蹭不停生长,饭桌上才会有香椿的影儿。 我家第一茬的香椿芽是舍不得吃的 夏浅春深,香椿叶老,无人问津了,攀上墙头掐几片梢头的叶,切碎了炒鸡蛋,独特的香味中泛着清苦,越嚼越香。 关于臭椿,在儿时的记忆里是痛苦的。打记事起,我家院子里就生长着两棵高大的臭椿树,张开双臂抱不过来,一棵在东窗外,一棵在西窗外。春天满树绿叶繁花,煞是茂盛。 夏天一到,麻烦就来了,树上的毛蜇辣子常常掉落院子里,蠕动着绿色的肥硕身躯,简直像噩梦里的毒虫。它的刺有毒,沾染上又刺又疼又痒,还不好清理。看得见的还好说,拿火剪夹了汇总火烧。看不见的毒刺飘到衣服上,又疼又痒,红肿好几天。 娘也是心疼极了,问她为什么不把树砍了呢?“留着长大了盖屋使。”“那什么时候盖屋呢?”“等到春天的时候。” 于是年年盼着春天。到我小学三年级的春天,终于盖新屋了,臭椿树砍了,院子里光亮亮的,有月亮的夜晚,再看不到月光落在茂密的枝叶上。 一同消失的还有透过木格子窗的四四方方的月光。她有什么错,她被主人种在院子里,默默地生长,长大砍了当做房梁。无端被我们恨了许多年,只因为可恶的虫子爱食她的叶。 青葙 何其庆幸,童年时钟爱过的每一株植物,在书本上都有一个得当的名字。比如被我叫了半辈子的“狗尾巴花”,学名叫做“青葙”,温婉芬芳,带着书卷气,当真要比“狗尾巴花”美好百倍、千倍。 小时候家里房子简陋。墙是青砖夹土,屋顶是半瓦半草。夏天的时候漏雨,大盆小盆摆上,雨滴落下叮呤当啷。到了秋天,晴好的日子多,东邻西舍来帮忙,给房顶换上新的麦草。经历一年半载风吹日晒,麦草变得枯朽,灰头土脸地趴在屋顶,担忧着哪天大雨降临,又要湿透了。 作为小孩子的我们不担忧这些,只要吃饱玩好了便是好日子,何况只有旧麦草的屋顶才会盛开“狗尾巴花”。 记不清几岁,只记得是个夏天,阳光还没那么狠辣,站在院子里,一抬头看见屋顶上成片的花朵,一杆杆挺立,叶子狭长,花朵毛茸茸的,上粉下白,倔强地挺立在屋顶。 哪来的这些花?风吹来的,小鸟衔落的,还是天上的神仙半夜撒在屋顶的?最终推测出是夹在麦草里的种子。(后来也被证实了,麦田里的确遍布着这种野花,不过比屋顶的茁壮多了,杆壮叶肥,花色明艳。)我为它的生存发愁。 干枯的麦草什么养分没有,大太阳一晒,它呆立在屋顶蔫头耷脑,花朵的粉色浅至分辨不出,羸弱的花棵经风就要化,我害怕它会枯死,撑不到秋天打种子。 可是第二天早晨它又昂着头挺立,是些微的露气的滋润,还是月光的造化?难怪有个词语叫“月光如水”。 如果适逢有一场小雨,我会为它高兴,觉得它的枝叶会伸展一些,花朵会在暗夜里微笑,发白的粉色重新被雨水染回。 我自作主张叫它“狗尾巴花”,觉得它在风中摇摆的样子像极了狗的尾巴;也叫它“牙刷花”,花的样子和白颜色很像根牙刷。 它那么朴素,又那么静美,偶尔有野鸽子落在屋顶,“咕咕”地叫唤着逗留一会儿,我也以为它们是眷恋花朵的美,而不是为了啄食几粒干瘪的种籽。 我自作主张叫它“狗尾巴花” 一个夏天又一个夏天,我仰望着屋顶的粉色花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盖了新房,屋顶再没有了一方花田。后来在麦地或者沟渠边,见到许多类似的花朵,觉得它们都没有屋顶的好看。 再后来知道它叫青葙。它也长大了,簪粉色花,着青色裙,流连尘世间。再次遇见于山脚下的石桥边。一片烟叶,一片玉米,中间一条沟渠,青葙茂盛。 采了一大束抱回家,放在书房,清水陶罐来养。夜晚铺纸展墨,青葙在侧,却又不像是它的名字。大概它还是喜欢那个土得掉渣的乳名:“狗尾巴花”。 青麻 春天来的时候,风从河堤吹过来,荠菜花先开,雪白细碎,似麦麸撒在草地上。蒲公英、苦菜、地丁……掰着手指头也数不清。这些我们都不盼望,我们期待着青麻。 不能等它开花,花儿张开了太大,耳朵挂不住,花蕾的时候最佳。用指甲盖儿掐下来,小心地剥去绿色的苞衣,露出鹅黄的花蕾来,花蕾底部渗出粘液,沾在耳垂上,一粒娇小美妙的耳坠便做好了。 如此配上另一只,便觉得身份倍增,变成了电视剧里大户人家的女子,走路的时候也要拿捏着,脚步轻盈,腰身婀娜,一则觉得自己不再是平常人,二则怕耳坠掉下来。 可那一丝丝粘液总是不能长久,一会儿便离开耳朵,不知所踪。于是再复摘得花蕾,剥取、粘贴,不厌其烦。 青麻的叶子似一张张小伞遮挡着阳光 小伙伴们也会互相打扮。手拙的把花蕾掐破,自己贴的时候位置找不对,让人笑破肚皮。手巧的可以完整剥取半开的花蕾,那才叫人艳羡:五瓣鹅黄的花翼微微张开,似宫墙内悬挂的琉璃灯盏,再配上白净的脸庞,清秀的眉眼,豆蔻年华的美。 每个人都贴了耳坠,闹够了,笑累了,一个挨一个躺在草丛。青麻的叶子似一张张小伞遮挡着阳光,到处绿影婆娑,草木清香四散,青麻的花静静地开,光阴静悄悄地挪移,童年悄无声息地长大。 荼蘼花开 曾经一度以为,荼蘼就是白蔷薇,后来才知道,它就是“开到荼蘼花事了”的荼蘼,属于蔷薇科。 每年四月,总要去看蔷薇花开,常见的是粉色,一串串,一朵朵,爬满墙头,缀满枝头。采摘一些带回家,给平淡的日子添几分生趣和颜色。 荼蘼常傍蔷薇开。她们的枝条、藤蔓、叶的颜色形态一样,唯独花朵不同,蔷薇是通俗的粉,荼蘼是耀眼的洁白。蔷薇多复瓣,层层罗列,荼蘼为单瓣,五片花瓣如蝶衣,规整地排列一起,无香。粉色蔷薇有单瓣的,颜色浅些,花瓣小些,奇香。真叫人惊叹娇弱的花朵怎会包藏如此馥郁的香气。 荼蘼常傍蔷薇开 蔷薇多丛生,鲜有单棵的。如果有,一定是新植的。过不了一年半载,必定绵延一大片,枝繁叶茂花如星云,引得路过者驻足观赏。 倘若下过一场雨,蔷薇带雨的模样饶有风姿,诗意也更浓些。蔷薇开时若逢雨,不及雨停,雨点小些便可撑了伞去看。若又恰在傍晚,天色略微昏暗,已开的花朵经雨变得粉白,待开的花朵半含半露,一粒粒雨珠附在花朵上,似坠非坠,闪着亮光。 素色青花伞,素衣看花人,踌躇地走过连绵花枝。花丛旁的大树时有雨滴坠落,滴答、滴答打在青花伞上,好似一副氤氲的江南水墨画。 可惜的是赏花人满心欢喜,如果神色再忧郁一点,就会雷同戴望舒《雨巷》里丁香一样的姑娘。蔷薇不同于丁香,丁香气质忧郁,蔷薇野性泼辣。开便开得恣意,落时飘然委地。 蔷薇花落很有特点。有些花开败了先是萎缩、变色,再由花蒂脱落,比如梧桐、晚饭花,茉莉等等,蔷薇不是,眼看着开得正盛,风一吹花瓣簌簌落了,叫人怀疑花瓣只是浮在那里,并未连接花蒂。 瓜菜的花也是先萎缩、变色,雌花未谢先结出小小的果子,蔷薇也是结果的,不过生长期太长,直到深秋才长成青豆粒般,隆冬方显红色,难得被人注意。以至于许多人以为蔷薇无果。蔷薇花语便是“无果的爱与思念”。无果,亦开得热烈烂漫,蔷薇是勇敢的花。 蔷薇一族中美丽又伤感的,就是荼蘼了。只消提及这句“开到荼蘼花事了”,惆怅顿起。远观还是近看,一丛还是一朵,层层叠叠的绿超然不俗;花瓣的白,不曾沾染一丝烟火气。 暮春落花时节,大概是白色太显眼的缘故,细碎的花瓣不见飘散,只见堆积,仿佛落了满地的叹息。 寂寞的桃子 桃子为什么是寂寞的?因为它挂在枝头无人问津。 繁忙的夏天,草木忙着开花、打籽;蜂蝶忙着采蜜、筑巢;天上的云,一边变换着形状一边匆匆飘过;掠过树梢的风也在敷衍,甚至不曾摇动一片树叶。 唯独这株桃树,枝头挂满果实,安静肃立,一副与世两相忘的模样。 之所以被遗忘,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偏僻。这是一片人工修建的园林,远离城区,往来者鲜有踏足,略显荒僻。可是在设计上还是考究的,假山、竹石、花木,无不精心。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弯弯曲曲,任一条都是风景,路路相通。 中间堆砌假山,山体厚重,巨石堆叠,石上长满青草,土厚的地方生长着高大的紫荆,淡紫色的花穗散发着草药味。 每一条小路边遍布着海棠、紫薇、白玉兰,最南端种着一大片竹子,绵延几十米,大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意。树下也不闲着,蔷薇已开过;荼蘼花事了;高大的丝兰,长得像树一样,擎着壮硕的花柱,无数洁白的花朵,像是挂满小铃铛,又像落满了小鸽子,当真壮观。青草没脚踝,散落着朵朵丝兰花,新绿映皎洁,宛若幽境。 唯独这株桃树,枝头挂满果实,安静肃立,一副与世两相忘的模样 唯独桃树,像个异类一样,没有同伴,独自生长在竹林的边缘。竹林往里凹进去一块,恰好容它安身。是哪个工人一时兴起,还是某个爱惜花木的人随手将一株桃苗种在这里,抑或是被人随手丢弃的桃核,在这片泥土里发了芽。 究竟是“草木无心”,还是“草木情深”?这株桃树长得枝繁叶茂,结的果实密密麻麻,枝条都坠弯了,树下掉的到处都是。鸟儿不知道,虫儿不晓得,蚊子,咬不动果肉,只知道来咬我。 小桃甚是可人,比杏子大不了多少,青里泛着胭脂红,雾气一样的白绒毛。一边摘一边跺脚,摘满篮子快跑离树下,蚊子越来越多,它们久不见血,想要聚集了把我消灭。 小桃是可口的。脆而清甜,微微一点酸,口味不像售卖的桃子那么单薄,细品还有点儿涩,这点涩大概是积攒了从花开到落果的寂寞。枝上小桃累累,地下落果无数,当初该是一场何其盛大的花事? 春风透过竹林的罅隙,桃枝开始变得柔软,温情脉脉的姿态,催生花蕾。要成千上万,桃树说。 一场春雨,满树嫣然。竹林一定是被惊到了,向两旁闪出空来,让桃花肆意开。暮春时节,树下落花堆叠,铺一张花瓣床;小桃成形,每一片叶护着一枚青月亮,披星戴月地成长。而后成熟,落果…… 经冬复历春,这株桃树在这里站立了三年还是五年了?满树繁华,满树寂寞。直到有一天有个闲人路过。 闲人爱花且贪吃,摘了一篮子小桃,带回去细细品尝,还写下一篇文字为纪。 桃树从此不寂寞。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篇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qxzyy/12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分享79年级必背必考古诗文汇总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