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植漫话南京大萝卜
按:上期推送的“南京大萝卜”,受到老南京的热议(见留言)。本期以近乎同样的题目,将熟知南京掌故的赵元植先生此前撰写的文章推出,请诸位品议。 漫话南京大萝卜 赵元植 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世界一流的大跨度的双层(上公路、下铁路)大桥,国际上反响很大。许多外地人专程来南京参观游览这“大桥”。同样名气大的还有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小红花”的小演员们以高超精良的技艺,征服了看过听过他们演出的观众和听众,获得国家领导和国际友人的高度称赞。那时提起南京的“一大一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旧时南京也有“一大一小”很有名,为人称道。这就是高桥门的大萝卜,沙洲圩的小白菜(青菜)。历史上,清末至民国初年,板桥萝卜、门西万竹园的青菜是著名的“一大一小”。但后来高桥门、夹岗一带的萝卜品质与产量均有大幅度提升,已经赶上并超出了板桥。加之高桥门离通济门、中华门这两处民居集中区兼货物集散地比板桥近,水陆皆达,交通方便。慢慢地百姓就认高桥门的大萝卜了。万竹园其地方小,栽种面积又逐年减少,不像沙洲圩产量大,供应时间长,又出产多种蔬菜和菱、藕、茨菰、鸡头果等水八鲜,其名声也为沙洲圩所取代。小白菜有矮脚黄、四月白、乌白叶、瓢儿菜和高杆白(栽棵菜,腌菜用)等优良品种。不同的季节天时,有不同品种的小白菜上市,其品质优良,鲜嫩味美,是远胜于外地的小白菜,什么扬州青,上海青等是比不上的。大萝卜专指红萝卜,非白萝卜、青萝卜、川心红(心里美)、紫萝卜也。大萝卜名副其实,个头大,一般是长圆形,普通在一斤上下,重的还不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红皮白肉,殷红可爱,又洁白似玉,让人爱不释手。高桥门的萝卜不仅个大,而且味甜多汁少辣味,崩脆透酥亦粉糯。能生吃能熟吃,可单烹可合烧,荤宜素亦宜。现买现吃行,腌制加工亦行,储藏运输方便。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两种大众化的菜蔬,供应期长,价廉物美,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主角,须臾不可离。萝卜营养丰富,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防病治病功效。谚云:“萝卜上了街,药店下招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百姓对萝卜是很喜欢很有感情的。 由于萝卜是大路货的四时蔬菜,价格低廉,不是山珍时鲜、娇嫩稀贵,不为人们所重;其厚重敦实,不浮华虚轻;红皮白心,木讷不露。红皮给人热情诚挚感觉,白心意味心地洁白似玉;刀切似觉坚硬,火煮则又粉糯;出身低下,埋在土里,人入菜畦,踩脚下而未觉,不似其他菜蔬,身在土上,人见之忙让开,有落花生般朴素无华的高尚品质。其他菜蔬有姿有态,而萝卜形态简单划一,中吃不中看。(以前土豆,南京少见,系国外传入,五十年代才渐多,称洋山芋)。故南京百姓就把头脑较简单、心地诚实、不会弯弯绕,不会转弯拐角,不察言观色,不太懂“事”、不会随机应变、实话实说的人谓“萝卜”或“大萝卜”。当然这一般是上对下,即上级对下属,师长对晚辈;至少也是同事或同辈才会用此称呼。即令师长、上级说了做了符合“萝卜”的事,下级、晚辈也不会说。除了礼节上的考虑,还有是下级、晚辈认为上司、长辈此话别有含义,另有高明之处,特意而为之,用意在话外。“萝卜”虽说是贬义但表明此人不滑头不刁钻,贬中有褒。 称人为“萝卜”出现很久了,据乡中故老言,他们小时侯就有此称呼了,其时间上限不知道,但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大萝卜”既是南京人称某些人的俚语,也是过去南京名特产。人员流动,外地人到南京定居,南京人到外地生活,“南京大萝卜”逐渐传遍中华。如同“京油子”(北京)、“卫嘴子”(天津)、“徽骆驼”(皖南)、“上海赤佬”、“杨州虚子”、“湖南骡子”、“湖北九头鸟”等这些民间指称某地人的绰号、浑名一样,“大萝卜”又成了南京人的指称了。历史形成,客观存在,毋庸置疑。 笔者认为用大萝卜来代表、指称、概括南京人或准确说南京文化,未尝不可,甚至是较妥贴的。南京某些人对这一绰号讳莫如深,甚致极力排斥和反对,不仅是“掩耳盗铃”,还有点“阿Q”。当然不能囿于过去对“大萝卜”的一些朦胧概念,现在要正确理解,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内涵要赋予新的和正面的积极意义,不护短,不忌讳,对其中落后消极的不回避,充分认识、加以引导并克服改进。 (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qxzgx/12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诗意腊月,最中国
- 下一篇文章: 这3招能调脾胃泻肝胆火祛寒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