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推广求职招聘交流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7/135057.html

SUMMARY

课外文言文精选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晋中行文子①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②,公之故人,公奚③不休舍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④我玉环;是振⑤我过也。以求容⑥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注)①中行文子:晋国大臣,即苟寅。中行,复姓;文子,谥号。②啬夫:本指农夫,后用作小官名。③奚:为什么。④遗:赠送。⑤振;这里是助长的意思。⑥求容:求得容身。此指求取(别人)喜欢。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将原句抄写在答题卡上)

吾尝好音此人遗我呜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振我过也。

3.中行文子不肯住宿县城的原因是_____(原文语句回答),这个故事启示我们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①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且陛下春秋②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③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后汉书·苏武传》,有删节)

(注释)①子卿:苏武字子卿。②春秋:年纪。③卫律:汉朝使臣,后降于匈奴。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使匈奴,明年明年:第二年

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一向

C.虽蒙斧钺汤镬虽:即使

D.自分已死久矣分:分开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A.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B.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C.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D.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和李陵起初都任侍中一职,李陵投降后,因羞愧不敢去见苏武。

B.李陵认为君既不义则臣不必尽忠,苏武认为全家蒙恩于汉帝,需以死相报。

C.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予以严厉斥责,坚决不肯投降。

D.李陵折服于苏武的大义凛然,泪流满面,认为自己与卫律都是有罪之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穆公亡马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赐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③,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④围。穆公得以解难获晋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伤及身体。③出死:(为国君)出力,拼死作战。④溃:击退,⑤晋惠公;晋国国君。

7.用“/”为下面的文学断句。(只画一处)

穆公得以解难获晋惠公以归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赐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9.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粱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②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子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⑥乎?

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作者袁宗道,选自《晚明二十家小品》,河北人民出版社年版)

(注释)①高粱桥:临近极乐寺,为北京西郊名胜。②绀(gàn):天青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⑥情障:这里指心愿。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去(_____)②许(_____)③因(_____)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2)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12.作者在高粱桥看到了哪些景物,将风景写得具体生动、摇曳多姿。请联系第3段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①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及汉兵起,更始②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③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④,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⑤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⑥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⑦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⑧,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⑨,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注释)①光武: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刘秀。②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③杖策:指策马追随。④封拜:赐爵授官。⑤明公:指刘秀。⑥竹帛:指史册。⑦赤眉、青犊:指农民起义军。⑧三辅假号: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假号,自立名号。⑨屈起:兴起。屈,同“崛”。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留宿闲语闲:私下

B.更始虽都关西都:定都

C.深虑远图图:谋划

D.莫如延揽英雄延:推迟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A.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B.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C.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D.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1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在长安一见到邓禹就觉得他不是普通的人。

B.刘玄没有挫败过赤眉、青犊、三辅等,他们也不听刘玄指挥。

C.邓禹认为只要明公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

D.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与光武帝一起商定计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象山①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②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③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某④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

(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②肆:店铺。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④某:我。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遂(_____)(2)谢(_____)(3)去(_____)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

(2)卧而仰视之者两日。

18.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①善药。有采药者自山泽来,必诣宋清,清优待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有患疾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③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④乎?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注释)①居:储存。②雠(chóu):出售。③蚩(chī):傻,无知。④翦翦(jiǎnjiǎn):小气。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誉清(赞誉、称赞)B.冀速已(希望)

C.未尝诣取直(前往)D.或至大官(或许)

2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B.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C.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D.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2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清是一个收购、储藏上等药材的药师,他售出的药能使患者很快康复。

B.宋清始终坚持“居善药”,四十年如一日。病人不管是现钱交易,还是用欠条求药,都会从他那里得到好药。

C.宋清与人为善并非因为自己傻,而是为了救活他的妻子。

D.宋清为人慷慨并非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考虑长远,最终还是获得了回报。

2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上文中画横线语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予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2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值(_____)(2)既(_____)(3)委(_____)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25.荀巨伯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文意回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资料: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26.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2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竹本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探求)

C.不终日而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留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2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将军甚爱之爱:怜惜

B.屏人论事屏:退避,使……退

C.及开帐及:等到

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阳:通“佯”,假装

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

(2)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1.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的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①泽;宗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兵进至卫南(到)B.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比)

C.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劳力)D.得空营(空的)

33.翻译以下句子。

①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②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3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自密①徙徐②。是岁,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③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⑤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3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密徙徐徙:调职

B.率其徒短衣徒跣率:带领

C.河势益暴益:更加

D.公庐于城上庐:简陋的房屋

3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37.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苏轼采取了哪些治水举措。

参考答案

1.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

2.这是助长我的过错啊。

3.示例: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示例①看人识人不能只注重表面,而应该看清他的实质:

示例②社会上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往往是有目的,是功利性的:

示例③讨好别人,助长自己过错的人,是不能信赖的人。

4.D

5.B

6.C

7.穆公得以解难/获晋惠公以归

8.于是赐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

9.示例一:从“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赐之酒”可以看出秦穆公是以德报怨(心胸宽广、以德服人)的人,从秦穆公身上我们学到做人要心胸宽。

示例二:从“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可以看出食马者知恩图报,从食马者身上我们学到做人要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10.去(距离)许(上下或大约)因(于是)

11.(1)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聚集成林,以几处水田间隔着。

(2)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12.水、堤、佛庐、道院、远树、水田、西山等;为下文中郎的赞叹做铺垫,首尾呼应;表现了作者对高粱桥周围景致的喜爱,引发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向往。

13.D

14.B

15.A

16.(1)于是(2)推辞(3)离开

17.(1)(他)常常坐在临安的集市上看(人家)下棋,像这样连续过了好几天。

(2)躺下来仰视了它两天。

18.示例:观察他人下棋;善于知识迁移;善于思考。

19.D

20.B

21.C

22.(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澄澈,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烧掉,最后也不再多说。

23.⑴正逢、恰逢⑵已经⑶舍弃、抛弃

24.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⑵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25.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等。荀巨伯从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并在胡人攻城的危机时刻,对朋友不离不弃,体现了他重视友情的品质;面对胡人的威胁,他毫无畏惧,提出用自己的性命换取朋友的性命,体现他先人后己、舍身取义、大义凛然的品质。(大意对即可)

26.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要人才。

27.(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只有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28.B

29.A

30.(1)(这时)王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

(2)(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31.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王右军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

32.C

33.①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②士兵知道总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

34.①考虑到不深入就不会成功。

②提前预料到敌人会来夜袭。

35.D

36.(1)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虽然是禁军,应该也要为我尽力(2)苏轼又请求增调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用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

37.洪水来时,苏轼坚守自己作为太守的职责,并且请求武卫营出力修筑堤坝;洪水更猛的时候过家门而不入,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洪水过后,又增筑原来的城墙,防止洪水再来犯。

篇末福利

篇末福利放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qxzgx/1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