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前言 上一期,我们从唐永祥老师那里学到了中诊的学习方法。这次,我们通过采访李海燕老师,了解中药应该怎么学习。 咱们先认识一下李老师吧~ 李海燕辽宁大连市人,年6月出生,中医内科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性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杏林大黄狗: 中药种类庞多,功效复杂,老师认为怎样才能理解运用好中药? 老师认为怎样学习教材《中药学》比较好,怎样才能深入的理解教材?老师对于中医的初学者们有哪些建议? 李老师: 基础理论-临床-中药目前的中药学教材编写形式西化明显,且教材内容也不够系统,很多东西没有铺垫(很多是从文献古籍中摘出)就在书中突然出现,造成理解偏差。所以要明确一点:教材和老师的讲解只能提供最初的浅显的认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学好,必须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药循环往复的过程。 多读、多思考中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中医基础理论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是中医思维的水平。要多读医家的经典著作,我觉得像学英文一样,大量阅读,才能培养英语思维,但靠背单词是不可能灵活运用的。不同的是,中医的著作不仅要广泛读,还要精读,多思考,单靠背功效是意义不大的。 抓住重点功效多个功效的中药,抓住重点功效,很多时候是下面的功效是第一功效衍伸出来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和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 杏林大黄狗:老师,您可不可以再推荐几本对学习中药有帮助的书籍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参考呢? 李老师:教材啦!其他的没必要推荐,先把经典搞定吧。要通过方剂、临床、经典学中药,不能孤立地学。 除了李海燕老师的学习方法,我们还找到了吴依娜老师的论文《怎样学好中药学》,侧重于介绍课堂上中药学的学习方法。在这里我们摘出要点为大家介绍一下。当然,先介绍一下吴依娜老师。 吴依娜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的配伍与临床应用,中药与养生保健方面研究。要学好中药学,应该从六方面进行: 1、学好总论和各章的概论 总论和各章概论是最扼要的。总论概述了中药学发展源流和基本理论(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各论中的概论将该章中的药物共性和要点概括出来,如果把概论部分理解掌握了,那么对本章节的具体药物的共性就掌握了。掌握了共性,基本就掌握该类药的主要性味、功效、主治了。 2、多看目录,掌握重点药物即药物特点 先抓住重点药(掌握药),以重点带动一般,触类旁通去记。例如学习清热泻火药这一节,应以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等为重点,对其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等理解透彻,牢固掌握;再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的功用;其它如寒水石、竹叶、莲子心、熊胆、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等一般性的药,只要记住其特点就行。掌握了每类药的特点和有什么药以后,再进一步记住各药特点,如发散风寒药中,麻黄为峻汗之剂,紫苏长于行气宽中,并解鱼蟹毒;生姜长于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香薷为夏令解表药,长于和中化湿解表;连翘为“疮家圣药”,善于治疗肺胃出血的药是白及、紫珠,善于治疗湿痰要药是半夏等等。 3、掌握重点药物功效 首先应理解各种功效术语的含义。有时动词不同,含义迥异,如祛风与息风,化湿、燥湿、胜湿与利湿,决不可混用。有时动词改变,其含义又极为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化瘀、祛瘀、散瘀、消瘀、行瘀、逐瘀、破瘀,化痰、消痰、祛痰、导痰、涤痰、豁痰??分别是两种功效效的不同称谓,仅少数用语稍有作用强度等方面差异,一般可以相互代替。还有一些功效的四个字中,可由一个动宾结构分列为两个动宾结构,或由两个合并为一个,如清热解毒与清解热毒,祛风除湿与祛除风湿,平肝抑阳与平抑肝阳,其含义并无二致。 比较和记忆同类药物的功效,还不能局限于某一章(节)之内,必须纵向联系,全面了解。如能解表的药尚有独活、苍术、青蒿、藿香、神曲、前胡,安神药尚有茯苓、丹参、石菖蒲、人参、麦冬、百合、莲子、五味子等。 4、从功效理解性能和主治 要注意中药功效存在层次性,不能满足于对笼统的功效术语的掌握,应进一步分化,并认识其更具体的功效内容。如石膏之清热泻火,可分化为清气分热、清肺热与清胃热。应用部分,文字最多,涉及基础和临床的面最广,但只要在统一掌握各类药物共有的主治病证基础上,弄清楚其个性特征和典型配伍,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此外,还要熟悉各药的配伍应用。因这方面的知识在方剂学中还要详细和系统的讲授,所以,在本学科内只要求着重掌握麻黄配桂枝、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半夏配生姜、黄芪配防风、白芍配甘草、黄连配吴茱萸、柴胡配黄芩等具有典型配伍关系和十分特殊的固定药对。 5、掌握药物毒性、用量和用法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中药的用量都在10g左右;质地过于轻浮或药味过于浓烈者,用量多为6g左右;质重的矿物及介壳药,用量常为30g左右。对于少数有毒药物,如雄黄、朱砂、甘遂、巴豆、马钱子等,不仅要掌握其毒性,对其安全的用量范围,也必须逐味加以记忆,一点不能含糊。至于麝香、冰片、牛黄、熊胆等精细而无毒的名贵药,其用量较小,应该像对待有毒药的用量一样,准确记忆。 6、学会归纳分析比较 要对相类似的药物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异同点;不仅同章节的药物要加以比较,还要注意不同章节中的相关药物,如生地与熟地,赤芍与白芍,苍术与白术,龙骨与牡蛎等;注意功效主治相类同的药物,如同为安胎药,有行气安胎的紫苏、砂仁;清热安胎的黄芩、苎麻根;补肾安胎的桑寄生、菟丝子、杜仲、续断;补气安胎的白术等。只有前后联系,充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才能学好中药。 综合两位老师的见解,要学好中药学,就要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勤读勤学,博览诸家,还要在临床中多加体会。你是不是有了一些收获? 这一期就到这里,下期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qxzjj/8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薷桂枝降龙草,钩吻青葙扁豆花本草江湖第
- 下一篇文章: 青葙作品赠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