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的传统价值与现代医学研究
青葙子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青葙子,这一传统草药,在现代医学中依然焕发着其独特的价值。它有着多个别名,如草决明、牛尾花子以及狗尾巴子,这些名称不仅体现了其在不同地区的认知差异,更彰显了其广泛的应用价值。青葙子来源于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通常在每年的8月至10月间进行采收。此时,人们会割取植物的地上部分或花穗,经过晒干后,再仔细地搓出种子,并去除其中的杂质,最后晒干备用。这一繁琐而细致的采收过程,正是为了确保青葙子的品质与效用。 性状特征青葙子的干燥种子呈现扁圆形,其中心部分相较于边缘略厚,直径大约在1至1.5毫米之间,厚度约为0.5毫米。种子的表面非常光滑,呈现出深黑色并带有光泽,而在侧面上则有一个微小的凹痕,即脐点。种皮非常薄且脆硬,容易破碎,而种子的内面则是洁白无瑕,并带有轻微的香味。在商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种子上端包裹着残留的黄白色果壳,这种果壳形似帽子,其顶端还长有一根细长的丝状花柱,长度约为4至5毫米。以色黑光亮、颗粒饱满者为佳品。青葙子的产地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注意的是,苋科植物鸡冠花的种子(鸡冠子)在不少地区被误作青葙子使用,且这一习惯已历时久远。尽管二者外观颇为相似,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差异:鸡冠果壳上通常会残留一根长约0.至0.厘米的花柱,这比青葙子的相应部分短了大约三分之一;通过放大镜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鸡冠子表面布满了细小的凹点,而青葙子则相对平滑。 性味与功效性味特性青葙子具有苦味,且性质偏凉。《药性论》中记载,青葙子味道苦涩,性质平和,且无毒。《滇南本草》则指出,它性寒,同时带有甘微苦的味道。《品汇精要》同样认为,青葙子味道苦涩,性质微寒,且无毒。此外,青葙子的归经也得到了相关经典的确认。其中,《滇南本草》明确指出它主要入肝经,而《雷公炮制药性解》则进一步指出,青葙子同时入心、肝二经。 功效与应用青葙子具有祛风热、清肝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障翳、高血压、鼻衄等症状,同时也可缓解皮肤风热瘙痒及疥癞等不适。《本经》记载,青葙子能治疗唇口青紫的症状。《药性论》则指出,青葙子可以治疗肝脏热毒引发的眼部问题,如赤障、青盲、翳肿等,同时对于恶疮、疥癞以及下部虫露疮等也有显著的疗效。《日华子本草》记载,青葙子能治疗五脏邪气,有助于益脑髓、明耳目,还能镇肝、坚筋骨,并可驱散风寒湿痹。《滇南本草》则指出,青葙子具有明目的功效,能治疗泪涩难开、白翳遮睛等眼部问题。《本草原始》认为,青葙子能够清除心经的火邪,《会约医镜》也提到,青葙子能去风热。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青葙子内服时,一般建议煎汤服用,用量为至5钱。然而,根据《本草备要》的记载,瞳子散大者应忌服青葙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angzia.com/qxzyy/14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们把青稞种得漂漂亮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